世界卫生组织社科研临床基地
湖南省合成毒品成瘾治疗示范基地
湘雅附二医院临床合作基地
小舒两岁半被妈妈送去早教中心结果却被老师劝退:小舒总是拒绝与小朋友一起玩,并且推开拉她加入游戏的小伙伴。老师叫小舒名字,她也不理不睬,就跟没听见一样,自顾自地跑、跳,不论老师问什么,小舒都拒绝回应.....
早教中心老师建议小舒妈妈带小舒去看医生,最后检查发现小舒患有儿童孤独症。小舒妈妈听医生分析,结合早期小舒的一些表现,无声哽咽起来,十分后悔自己当时忽视了孩子异常现象,以至于很晚才意识到孩子患有儿童孤独症。
警惕婴幼儿反常的“乖巧”、“不粘人”
妈妈曾引以为傲的是小舒在1岁之前“很好带”——不吵闹,总是很安静,大家都觉得小舒很乖。离开妈妈怀抱也不会像其他小朋友一样痛哭,妈妈下班回到家也并不会伸手让妈妈抱...从不会主动索求妈妈的拥抱,也并不依恋其他亲人,尤其是不愿意与别人目光交流。
回想到这些,妈妈更加愧疚。工作繁忙,小舒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就连说话晚,家人也一直觉得“没事,很多小孩都讲话比较晚”。意识到小舒的问题,妈妈开始观察生活中小舒的习惯:她确实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孩子。
小舒在早教中心上课的几天总是喜欢跑来跑去,很难让她停下来,有时候又低着头一个劲用脚踢墙,一踢就是好几个小时.....
其实在儿童早期,绝大多数一岁以内已有孤独样症状,容易引起家长注意的问题是不会讲话或不理人,但从引起家长怀疑到带孩子去就诊,再到确诊之间的时间间隔往往比较长。
如小舒状况类似,绝大部分孤独症儿童往往存在社会交往障碍。这些儿童在婴幼儿期不会区分亲人和陌生人,很少出现“陌生人焦虑”,表现为谁抱都无所谓,不理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回避与人的视线接触。部分孤独症患儿较大后会有分离焦虑,表现出对熟悉的人依恋。18个月时还不能指点东西、用视线来表达信息以及缺乏假扮游戏能力是儿童孤独症的早期指征。
三四岁时表现不合群,对小朋友没兴趣。在儿童时期受到挫折或受伤时,大都不会主动要求父母安慰,当然也很难主动去安慰关心别人。缺乏理解他人的能力,不会交朋友,难以建立友谊。
言语交流障碍、感知异常,兴趣狭窄、刻板动作及强迫重复性行为也是典型表现。比如孤独症患儿对一般儿童喜欢的玩具和游戏不感兴趣,而专注一些重复性较多的事物,像圆的可以旋转的物体等。会依恋某些没有生命的物体,类似小棍子、木块等,整天拿在手上,如果强行拿开患儿就会表现得烦躁不安。
心理因素、遗传因素、围产期并发症、器质性因素等都可能是儿童孤独症产生的原因,病因不明,所以很难对症下药,但家长必须在日常相处时注意观察、及早发现,有些问题还是及时找专家诊断,找出不同病因,及时合理治疗。2~6岁是治疗的绝佳时间段,因为这一阶段大脑的分化刚刚开始,可塑性最大,发现和治疗的越早、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