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社科研临床基地

湖南省合成毒品成瘾治疗示范基地

湘雅附二医院临床合作基地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 精神疾病

青少年厌学、沉迷网络,这背后是家庭关系出现问题!

发布时间:2019-09-02 15:20:34
    文章来源:康达    
    作者:longsiyi    

案例回顾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到底谁该负责?


15岁初三男生彭敏(化名)在初二上学期就开始出现网瘾症状,成绩下滑得很厉害,在家经常偷拿父母的钱与另一网瘾少年结伴逃学,到网吧通宵上网。长期与爷爷生活导致与父母关系疏远,由于工作的原因,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只有短暂的周末....


你知道吗?当家长发现孩子已经沉迷网络的时候,其实孩子已经压抑很长一段时间了!这个时候是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介入治疗!


2.jpg


游戏障碍这种持续或反复地使用电子或视频游戏的行为模式,生活中患者往往表现为游戏行为失控,游戏成为生活中优先行为,不顾不良后果继续游戏行为,并持续较长时间。


游戏障碍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对游戏行为的开始、频率、时长、结束、场合等失去控制;游戏优先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尽管已经因游戏产生了负面后果,但依然持续游戏甚至加大游戏强度。


被霸凌.jpg


游戏障碍的核心特征为:


(1)持续或反复的游戏行为模式,具体表现为失控性游戏行为(如无法控制游戏行为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终止时间等),游戏行为成为生活优先事项,尽管游戏造成负面后果(如人际关系破裂、职业或学业受影响、健康损害等)仍然无法停止;


(2)游戏行为模式可以是持续性或发作性的,并持续12个月,但如果症状足够严重且满足其他诊断要点,持续时间可短于12个月;


(3)游戏行为模式导致明显的个人、家庭、人际关系、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损伤。根据游戏形式不同,游戏障碍包括在线游戏障碍、离线游戏障碍两种类型。


31.jpg


需区分游戏障碍与正常游戏行为。如果反复游戏行为是以促进社交、缓解无聊、调节情绪等为目的,并且缺乏游戏障碍的其他必要特征,则不能诊断为游戏障碍。在特定的年龄或社会群体中(如青少年男性)或在特定情境中(如作为节假日娱乐活动),可能存在较长时间或较高频次的游戏行为,诊断时需要考虑文化、亚文化、同伴群体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对于游戏产业相关个体而言,高强度的游戏行为可能是其职业内容的一部分,不应诊断为游戏障碍。


44.jpg


游戏障碍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即由不玩游戏开始,经过娱乐性偶尔游玩至高频度游玩阶段,最终发展成失控性行为。在被欺凌者、欺凌者、有游戏成瘾朋友的人群中,游戏障碍发生率较高。社会支持和人际沟通不足,师生关系或同学关系不良,学校氛围较差等也与游戏障碍的发生相关。


因此,对游戏障碍的诊断不仅要判断是否达到疾病状态,还要在诊断工作中树立早期识别、早期干预的意识,对出现部分症状、但不完全满足诊断标准的个体提供专业意见,及时预防发展到游戏障碍。


24.jpg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游戏障碍的发病风险有关;家庭关系不和谐,单身或离异等与成人的游戏障碍发病风险有关;监护人不能陪伴或监护不力的儿童青少年可能有更高的发病风险;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能是游戏障碍的保护性因素。


孩子的现实生活首先就是家庭,父母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最最亲近的人,家庭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网瘾背后都是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问题:如何在帮助他回到正常生活轨道,首先要有人承担起父母的责任,陪伴孩子每一步的成长,适时给予关爱和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