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频繁爆出青少年因游戏而产生的家庭问题报道,青少年因玩游戏带来的脾气暴躁、生活懒散、意志薄弱、作息紊乱等各种失控问题日益凸显,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青少年被游戏蛊惑?
首先,我们要明确:玩游戏不代表就是游戏障碍或者精神心理问题。游戏障碍有严格的定义和标准。
其次,是否判断一个人存在游戏障碍,首先要满足这些基本特征且持续至少12个月以上:对游戏行为的开始、频率、时长、结束、场合等失去控制;游戏优先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尽管已经因游戏产生了负面后果,但依然持续游戏甚至加大游戏强度。
留守儿童因游戏花光父母数十万积蓄、14岁少年因父母阻止游戏怒而跳楼....骇人听闻家庭问题背后值得深思的不仅仅是青少年儿童、父母教养问题,更有不容忽视的现象:农村留守青少年儿童在游戏成瘾上已成重灾区。
缺乏社交能力、自我认同度比较低的青少年往往更容易沉迷网络。比如,这些孩子在社会和家庭方面存在一定状况:社会支持和人际沟通不足,青少年们在学校没有处理好人际关系,学校学习氛围较差等也会影响到其产生游戏障碍。
12岁到16岁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高危人群,而《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9)》数据显示,留守儿童上网设备以手机为主,娱乐消遣功能占据主导地位,多数留守儿童上网目的几乎都是玩游戏。而根据中国多项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游戏相关问题患病率为3.5%-17%,也就是说,我国可能每5个孩子就有1个存在游戏成瘾的相关风险。
你知道吗,越缺少陪伴的孩子,越容易游戏成瘾。不少乡村地区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错过其童年,父母在外一方面想通过网络视频来了解孩子动态,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出于补偿心理给孩子添置智能手机。
在缺乏健康的娱乐设施、锻炼设施的乡村,几乎很少组织文化娱乐活动,留守儿童在电视机之外,又有了新“伙伴”——智能手机——更忧心的是, 一些家长甚至觉得只要孩子不哭不闹,“看看手机也没什么很大关系”!
其实,家长还是需要多抽时间来关注孩子,让孩子“被看见”,给予其关爱和情感交流,在社会、学校共同努力下,一起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引导他们多参与社会、学校组织的文娱活动、好好读书,获得留守儿童应有的童年价值与尊严。
网络游戏已成为现代社会腐蚀人精神、心灵的精神鸦片,出现问题时,家长除了寻求专业医疗机构帮助外,还需要认识到自身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否逃避了一些作为父母应承担的责任,简单粗暴地把孩子扔给电子设备,失去的可能是再也挽不回的孩子们成长时光。
热门推荐
近日,一条热搜引起了康达君的注意#那个为爱减肥的广东少女走了#这条看起来有点“温情”的句子,让康达君在看到的第一时间以为是少女为了帮助家人或者朋友而减肥,后来因为出了意
这几个月以来,王女士总觉得儿子有什么事瞒着自己。时不时就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叫半天才答应一句。有时候会显得异常兴奋,有时候又是迷迷糊糊地跟喝醉了一样。王女士的儿子今
1月1日 ,辽宁大连一男子疑因与同事喝酒,醉酒后露宿街头全身被冻僵,两个握拳的手一直维持着同一个姿态,根本动弹不了了,双脚的脚趾头也冻得发青发紫。医生表示,双手双脚很难被保住
湖南康达近期接诊了一位酒精成瘾患者,50多岁,患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每天饭后要喝二两酒,因为长期饮酒还出现过幻觉,考虑到身体状况,家人强烈要求其戒酒,他自己也有意戒酒,但是
酒精依赖又叫使用酒精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俗称“酒瘾”。它是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出现的一种慢性、复杂性大脑疾病,与遗传因素、个性、生长环境、家庭因素、社会压力等等很多因素相关,